易烊千玺演唱会的含石量还在上升,粉丝为何一票难求?

首段:天价票背后的“含石量”现象

易烊千玺2025「礐嶨」演唱会开票即秒空,内场票被炒至11万元天价,“含石量”(即门票的稀缺性与溢价程度)持续飙升。粉丝自嘲“抢票比考985还难”,黄牛市场更是疯狂到“靠明星演唱会买房”。这场供需极端失衡的狂欢,究竟是谁在推高易烊千玺演唱会的含石量?

一、457万人抢9000张票:供需比1:507的疯狂

上海站仅9000余张公开票,大麦平台“想看”人数却突破457万,供需比高达1:507。粉丝刘艳芬组织44人抢票团队仍颗粒无收,而二级市场看台票溢价20倍、内场前排票飙至8.5万元。这种“含石量”已远超文娱消费范畴,堪比奢侈品拍卖。难怪网友调侃:“这不是追星,是投资稀缺资源!”

二、粉丝经济逻辑:为“转瞬即逝”的体验买单

从学生党到上班族,粉丝甘愿为高含石量门票“氪金”。月入5000元的研究生愿花2个月工资看演出,理由简单粗暴:“易烊千玺的舞台错过就没了。”而自在职业者丁橙欣发现,内场甚至有初中生单场消费2万。这种“体验优先”的价格观,让演唱会含石量在情感加持下持续膨胀。

三、灰色产业链:实名制下的“代抢”与录入票乱象

实名制本为打击黄牛,却催生了更隐秘的灰色链。代抢服务收费1500-3000元/张,成功率仍趋近于零;而“录入票”(非公开渠道流出的座位)以4.5万元天价秒售。更有多方爆料称,部分主办方预留10%-15%座位流入二级市场,进一步推高含石量。粉丝无奈:“资本做局,我们只能当韭菜。”

四、对比韩国市场:全球粉丝经济的“含石量”通病

韩国票务体系对本土用户倾斜,催生“代切服务”(付费代抢),国际粉丝需承担更高风险与成本。这与国内黄牛产业链异曲同工——制度缺陷让含石量成为全球粉丝经济的共同痛点。

小编归纳一下:回归理性,什么时候能终结“含石量”乱象?

易烊千玺演唱会的含石量,本质是供需失衡与资本逐利的产物。文旅部已要求大型演出公开售票不低于85%,但根治乱象仍需扩大供给、加强监管。粉丝也在反思:“为爱发电”是否该有上限?或许只有当市场回归理性,含石量才能真正转化为舞台的含金量。

(配图建议:演唱会抢票页面截图、黄牛聊天记录、粉丝抢票团队协作场景)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