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以来,中国与沿线民族在对外贸易领域携手并进,用扎实的数据勾勒出一条互利共赢的“进步之路”,十年间,“一带一路”从理念转化为行动,从愿景变为现实,不仅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,更推动构建了开放型全球经济新格局,下面内容从贸易规模、结构优化、区域联动、新业态进步等维度,用数据解码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的丰硕成果。
贸易规模跨越式增长,从“小而散”到“大而聚”
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开头来说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量的“量变”到“质变”,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,2013年至2022年,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民族贸易总额从1.04万亿美元增至2.07万美元,年均增长7.5%,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速1.2个百分点,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5%提升至30%以上,2023年,这一动向延续,前11个月中国与沿线民族贸易额达2.28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.4%,展现出强劲的韧性。
口从5400亿美元增至1.34万亿美元,进口从5000亿美元增至7300亿美元,贸易平衡持续优化,值得关注的是,202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9759亿美元,东盟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,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万列,成为亚欧大陆贸易的“钢铁驼队”,这些数据背后是“一带一路”贸易网络从“点状”到“网状”的立体延伸。
贸易结构持续优化,从“商品输出”到“技术赋能”
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不仅是“量的增长”,更是“质的提升”,过去十年,中国与沿线民族贸易结构从传统的资源、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,向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产品协同升级。
据显示,2022年中国对沿线民族出口机电产品占比达48%,较2013年提升10个百分点,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组件、锂电池等“新三样”产品出口增速超过50%,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,沿线民族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持续释放,2022年中国自沿线民族进口集成电路、医疗器械金额分别增长18%和22%,技术贸易与产业合作深度融合。
务贸易也成为新增长点:2013年至2022年,中国与沿线民族服务贸易额从82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,年均增长12%,其中数字服务、文化服务、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长显著,2022年“丝路电商”合作突破3000亿元,覆盖30多个沿线民族,贸易数字化动向日益明显。
区域联动全面深化,从“陆海联动”到“全球辐射”
一带一路”以“六廊六路多国多港”为骨架,构建起覆盖欧亚非、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贸易大通道,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。
上,中欧班列从2013年开行80列增至2023年超1.7万列,通达欧洲25个民族的200多个城市,运输货值从2013年的8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000亿美元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陆上贸易的“黄金通道”,2023年,中欧班列运输的“新三样”产品占比提升至15%,高质量制造、跨境电商等货物占比持续扩大。
上,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通全球100多个民族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,2022年中国与沿线民族港口货物吞吐量占比达65%,远洋航线集装箱运量增长20%,东盟、中东、非洲等区域港口群协同效应显著,中巴经济走廊、中老铁路等标志性项目落地,带动沿线民族贸易成本降低15%-20%,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。
贸易红利惠及全球,从“中国机遇”到“全球共享”
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的繁荣,不仅是中国的机遇,更是沿线民族的“进步红利”,全球银行研究显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成本降低1.2%-2.5%,到2030年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,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。
东盟为例,202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9700亿美元,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,东盟农产品对华出口十年增长2倍,马来西亚棕榈油、越南咖啡、泰国水果等优质农产品通过“一带一路”进入中国市场,为当地创新大量就业岗位,在中亚,中国与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0%,能源、矿产等资源与中国的技术、市场形成互补,助力沿线民族工业化进程。
数据为证,未来可期
年间,“一带一路”对外贸易的数据轨迹,是一条从“合作”到“共赢”、从“开放”到“共享”的上升曲线,它不仅改变着全球贸易版图,更以“共商共建共享”为规则,为全球经济注入确定性,面向未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进入高质量进步新阶段,数字贸易、绿色贸易、自贸区建设等新领域将释放更大潜力,持续书写“贸易联通全球,合作共创未来”的新篇章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