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风筝的人:七旬_江南风筝王_的传承之忧

放风筝的人:七旬”江南风筝王”的传承之忧

风筝艺术的坚守者:张志刚的传奇人生

在浙江湖州德清县的天空下,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在草坪上专注地放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。他就是被称为”江南风筝王”的张志刚,一位76岁却依然心系风筝艺术的传承人。你见过40米长的”中国龙”风筝在天空翱翔的壮观景象吗?张志刚不仅能让这样的大型风筝飞上天,更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。

1985年,张志刚带着自制的羽毛风筝参加全国大赛,评委们一度怀疑那是标本而非风筝。当这只栩栩如生的”老鹰”顺利升空时,不仅为他赢得了金牌,更开创了羽毛风筝这一新类别。30多年来,他制作了上千件作品,足迹遍布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等民族,斩获60多个国内外大奖。放风筝的人用匠心让全球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。

风筝背后的匠心:一羽一竹皆故事

走进张志刚十几平方米的职业室,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的风筝博物馆。墙上挂满了”双燕”、”沙燕”、”仙鹤”等各种艺术风筝,每一件都凝聚着这位放风筝的人无数心血。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只山鸡风筝,光是翅膀上的羽毛就精选了6只山鸡的羽毛,左右对称排列,确保飞行时的平衡性。

“你看,风筝两个翅膀上的羽毛,无论从大致还是色彩上都左右对称,这样飞上天才能保持平衡。”张志刚向访客讲解时,眼神中闪烁着匠人的专注。他常常为了一个风筝图案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,或是在户外观察鸟类的飞行姿态。这种精益求精的灵魂,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人最可贵的质量。

传承之忧:放风筝的人不能断了线

“这些风筝不仅需要精心保管维护,而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了,真担心以后身体吃不消,德清会制作、放飞这种风筝的人断了线!”这是张志刚最常挂在嘴边的话。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状况下滑,这位放风筝的人已经无法制作巨型风筝,但他依然每天研究风筝图谱,记录新的创意。

老伴徐亚乐说:”有时候想到哪个图案可以用到风筝上,他会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来。”这种执着令人动容。在张志刚看来,扎风筝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”传承风筝艺术、弘扬民族文化”。他忧虑地说:”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物品,连外国人都爱,咱自己不能失传啊!”

文化传承需要更多”放风筝的人”

当下,像张志刚这样坚守传统技艺的”放风筝的人”正变得越来越少。风筝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聪明与审美。从选材到制作,从试飞到调整,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怎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艺术?这不仅是张志刚的忧虑,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思索的难题。或许我们可以从欣赏一场风筝表演开始,从了解一只风筝的制作经过入手,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。毕竟,当天空中有风筝飞舞时,那不仅是线与纸的舞蹈,更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动呈现。

版权声明

返回顶部